LST-Fi 指的是與 LST 相關的金融活動:這類代幣代表已經質押的 ETH 或其他資產,同時具備流動性與可轉讓性。這些代幣自動累積質押獎勵,並能在 DeFi 協議中直接運用,無須用戶解除質押。LST-Fi 最初應用較為單純,例如將 stETH 存入借貸池或參與流動性挖礦,如今已發展成多元化的生態系統,LST 成為抵押品、穩定幣發行的基礎資產,以及結構化收益策略的核心組件。
LRT-Fi 則屬於新興類別,係在 LST-Fi 基礎上整合重質押邏輯所打造。LRT 較 LST 結構更為複雜,因其代表的資金可同時獲得基礎層質押獎勵,以及透過 EigenLayer 或其他重質押協議獲取額外的去中心化服務保障。LRT-Fi 在傳統 DeFi 收益挖礦之外,還引入重質押專屬的收益來源,如 AVS 獎勵與 EigenLayer 積分。這形成分層策略,單一代幣根據部署方式,有機會同時獲得三種以上不同類型的獎勵。
這樣的分類十分關鍵,因其決定了不同的風險型態與獎勵來源。LST-Fi 主要涉及以太坊共識層風險,LRT-Fi 則透過主動驗證服務和重質押合約,增加應用層風險。用戶與協議雙方在資產操作上也會因此出現差異,儘管兩者均具備組合特性。
由於具有可預期報酬、相對低波動性以及強勁市場需求,LST 長期以來廣泛整合於借貸和交易協議。Aave、Compound 等協議接受 stETH、rETH 作為抵押品,Curve、Balancer 則託管以 LST 為基礎的流動性池,促進 LST、ETH 與穩定幣間的交易。這類整合讓用戶可以不出售質押資產的情況下釋放流動性,同時在後台繼續獲取質押獎勵。
LRT 目前也正被逐步導入類似的應用。例如,Renzo 的 ezETH 和 Ether.fi 的 eETH 已被存入 Gearbox、Morpho 等貨幣市場,讓用戶可借入穩定幣或加大槓桿。於 Pendle 上,LRT 可拆分為本金與收益代幣,讓用戶得以交易未來重質押獎勵或鎖定固定收益。部分協議甚至開始推動完全以 LRT 作為抵押支持的穩定幣產品,利用 AVS 獎勵的預測性來預測其長期價值及贖回方式。
這些應用案例體現了 DeFi 的一項更廣泛趨勢:將被動質押資產轉化為可主動創造收益的金融工具。透過解鎖多層次收益及實現組合化,LST 與 LRT 已成為組建模組化收益投資組合不可或缺的要素。
Pendle 已是最活躍的 LRT-Fi 平台之一。用戶可存入 LRT,將其拆分為兩種資產:本金代幣(PT)和收益代幣(YT)。PT 代表 LRT 的基本價值,類似零息債券可自由交易,YT 則代表未來重質押獎勵和 AVS 獎勵。這類設計可支援進階策略,例如固定收益耕作、獎勵投機交易或收益避險。
Gearbox 將 LRT 整合進槓桿信貸帳戶,用戶得以在維持重質押 ETH 部位的同時,藉由借入穩定幣參與獎勵挖礦。例如,用戶可存入 ezETH,借入 USDC,於風險調整後的投資組合中同時運用這兩種資產,享有質押、重質押和 DeFi 激勵的複合效益。
Prisma Finance 推出機制,讓 LRT 能用於鑄造穩定幣,其運作邏輯類似 MakerDAO 以 ETH 或 LST 擔保 DAI。這使 LRT 應用領域擴大至穩定幣市場,讓重質押資產也能作為去中心化流動性的基礎。
Kelp DAO、Swell 等協議也於其 LRT 發行流程中原生整合 DeFi,讓用戶自動質押、重質押後能直接將代幣部署至精選 DeFi 金庫或指數型產品,創造一個順暢的收益聚合流程。
Ether.fi「Mint • Spend • Earn」活動則展現面向大眾的 LRT-Fi 策略。該活動允許用戶鑄造以重質押 ETH 擔保的消費卡,同時持續賺取質押與 EigenLayer 獎勵,展現 LRT-Fi 策略可延伸至消費金融,而非僅限於資本市場。
LRT-Fi 盛行的主要動因之一即是獎勵疊加。典型 LRT-Fi 持倉中,用戶可從以太坊獲得質押獎勵、EigenLayer 的 AVS 獎勵,以及 LRT 發行方提供的積分或空投。若將這些代幣進一步部署於 DeFi 協議,用戶還會拿到協議獎勵、利息或挖礦獎勵。
這種複合效果造就極高收益潛力,尤其當協議同時實施積分活動或追溯獎勵計畫時。例如,將 ezETH 存入 Pendle,能同時賺取 Renzo 積分、Pendle 積分、EigenLayer 積分以及交易手續費!
這種模式帶動了以極大化重質押收益為目標的創新 DeFi 超級策略。社群圍繞高收益策略形成,前端介面持續創新,便於追蹤多重代幣獎勵,風險評估模型也因應調整,從僅考量單一資產轉向複合持倉。
然而,收益疊加也隨之提升了風險複雜性。用戶須應對多層次智能合約風險、協議治理變動,還有 AVS 懲罰事件。能否最大化收益,端看對流動性、組合性及波動性的細緻管理能力。
雖然 LRT-Fi 發展迅速,但作為新興領域仍存基礎設施瓶頸。流動性分散始終是一大課題。由於每種 LRT 都綁定特定發行方與驗證者組合,其二級市場深度往往不如更成熟的 LST,導致交易機會有限,也容易使不同 LRT 之間產生價格差距。
風險建模同樣是一大挑戰。LRT 代表委託重質押曝險,須承擔來自 EigenLayer 的 AVS 懲罰風險。多數 DeFi 協議雖將 LRT 視為高級抵押品,但應對懲罰或 AVS 故障的機制卻相對缺乏。若多個協議共用同一 LRT 而未妥善處理重大安全事件,潛在系統性風險隨之累積。
互操作性發展也仍在起步階段。LRT 目前主要鎖定以太坊主網,雖然 Symbiotic 等協議正嘗試跨鏈連結,大多數 LRT-Fi 活動依然相對孤立。將 LRT 延伸到其他鏈或擴容層涉及額外複雜度,例如預言機依賴與治理分散等問題。
最後,驗證者行為和重質押策略的透明度目前仍有限。即使協議會提供儀錶板及獎勵細目,多數用戶對於自身資本所保障的 AVS 及相關風險認知仍不夠。若能實現報告標準化、驗證者評級與 AVS 資訊揭露,將是產業長遠健康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