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三期# 正式启动!
🎮 本期聚焦:Yooldo Games (ESPORTS)
✍️ 分享独特见解 + 参与互动推广,若同步参与 Gate 第 286 期 Launchpool、CandyDrop 或 Alpha 活动,即可获得任意奖励资格!
💡 内容创作 + 空投参与 = 双重加分,大奖候选人就是你!
💰总奖池:4,464 枚 $ESPORTS
🏆 一等奖(1名):964 枚
🥈 二等奖(5名):每人 400 枚
🥉 三等奖(10名):每人 150 枚
🚀 参与方式:
在 Gate广场发布不少于 300 字的原创文章
添加标签: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三期#
每篇文章需 ≥3 个互动(点赞 / 评论 / 转发)
发布参与 Launchpool / CandyDrop / Alpha 任一活动的截图,作为获奖资格凭证
同步转发至 X(推特)可增加获奖概率,标签:#GateSquare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907
🎯 双倍奖励机会:参与第 286 期 Launchpool!
质押 BTC 或 ESPORTS,瓜分 803,571 枚 $ESPORTS,每小时发放
时间:7 月 21 日 20:00 – 7 月 25 日 20:00(UTC+8)
🧠 写作方向建议:
Yooldo
Web3信任进化:从不可篡改到无限重复博弈
Web3世界的信任源泉:从不可篡改到无限重复博弈
在Web3生态中,我们常常认为"不可篡改"就是终极信任。然而,这只是信任构建的起点。
对于资产本身,账本的不可篡改确实足以建立信心。比如比特币2100万枚的硬顶,以及ERC20代币余额、NFT归属、跨链转账等,只要被区块链记录就足够可信,无需依赖人为因素。
但是对于参与者而言,不可篡改的账本仅仅是一个基础功能。真正能赢得信任的,不是它"不能改",而是它"不能离开"和"不愿离开"。
Web3的信任之道,不在于共识机制或节点,而在于参与者之间的一次次交易。信任是在反复交易中积累的,也是高违约成本的附属品。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共识",而是在资金周转、履约担保中自然沉淀的默契。
在某些传统金融生态中,真正的"信任层"不仅由血缘、地缘与人情构建,更在一次次交易中确立。金融信用的底层架构,不是账本,也不是口头承诺,而是多次博弈后形成的默契。就像和平一样,信任只存在于可以互相制衡的范围内。
这些传统生态或许比华尔街更早明白,了解背景只是入门:真正的信任,不存在于去中心化节点中,也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在一笔笔违约与守约的交易中锻造的。
高频重复博弈与跨区域互保
某些地下金融网络的本质,是基于高频率、长期性交易积累出的信任体系。它的覆盖范围并不局限于本地,而是遍及全球各地的移民社区。
这种跨区域金融协作之所以能够成立,依赖于一个核心结构:高密度重复博弈加上跨区域互保网络。
一位在海外经营的商人,长期通过非正式渠道向国内家族或合伙人调动资金。随着时间推移,他与中间人之间会形成长期反复的交易行为。这种结构并非一次性的,它建立在"我敢给你100万,是因为我知道你明年还会再找我换100万"的预期之上。
这些交易网络并不依赖于合同,而是依赖于信任的锁定结构:家族声誉、口碑传承、互保机制,使得即便跨越千里也能达成"远程履约"。
违约成本:非正式秩序中的清算系统
在这个体系中,信任并非与生俱来的美德,而是理性选择的结果。正是因为违约成本高昂,人们才"不敢违约"。
如果某笔交易违约,不仅会导致本地声誉扫地,还会通过家族网络、同乡关系、宗亲社群快速传播,形成不可逆的社会性"清算"机制。这种机制虽然不通过法院,但足以让人"在海外无法立足"。
这是一种"非法律制裁"的替代系统。它不是官方的,却比官方更高效,也更具威慑力。
你可以不相信合同,但你不会不在乎整个宗亲网络的封杀。
资金的多边清算网络:无形的交易锁定结构
这类金融网络的另一个核心机制,是资金的多边清算网络。
不同的资金中介并非孤立运作,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对方的"通道"与"对冲"。
这就像一种自然形成的"Layer 2",通过不同节点间的资金流转,构建出一个高度弹性但强交易锁定的结构:
这种系统比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任何链上桥接协议都更灵活、强韧,尽管它没有一行代码。
代码不可篡改只是入门,锁仓后的"不离开"和敢于继续博弈才是"Family"
在Web3中,我们常常将"不可篡改的代码"视为终极信任,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对于资产本身,账本不可篡改/不撒谎就足够了。但对一个参与者、一个协议的信任,则有更高维度的逻辑和门槛。
我们不该问:"这协议有没有漏洞?"而应该问:"这个协议敢不敢和我绑定4年?"并持续贡献和流动在这个生态中。
锁仓,是一种经济博弈中的"自我抵押";ve(3,3),是向社区证明"我不跑路,我愿长期玩下去"的博弈承诺。
注:这里说的锁仓,锁的不只是协议里划拨给项目方的token,还可以包括了公/私募募集到的资金、协议收入,甚至项目方创始人个人的资金。你/我指的是参与者之间,协议之间。
但大家不要误会,"锁仓"只是开始,只是承诺进入整个生态的"投名状"而已。重要的是后续的重复博弈------敢不敢把价值都留在生态中。
一个DeFi协议真正赢得信任,不在于是否开源,而在于它是否制度性地限制了自己的退出权利、并且持续把资产在生态中流通------敢于长期多次博弈才是信任的基石。
换言之,一个不能被篡改的智能合约,远不如一个不愿离开的对手更可信。
这些年我们追错的目标 - Web3的信任升级,不是模块,更是博弈设计
今天的Web3追求高TPS、低Gas、模块化结算层、去中心化等等。但这些,并不能构建对产品、项目、协议的信任。
信任不是一种技术指标,而是一种长期博弈关系的结构。
传统金融网络告诉我们:最可靠的关系不是写在合约里的规则,而是写在违约成本里的结构。
就像非正式金融网络的社会性清算系统,DeFi也应设计成:你若跑路,不只清零声誉,还得被多边金融关系清算------锁仓机制、投票权、治理权绑定,就是这些"灰色清算机制"的链上翻译。
我们应该构建的是一个能让协议/参与者,敢于无限重复博弈的环境。
记住,共识机制只是冰山上的协议,锁仓和重复博弈才是水面下的联盟。
"自己人",不是因为你说,而是你拿你的时间、金钱和信誉,与你的盟友,共赴深渊。
尾声:信任的未来,来自无法退出的联盟
"自己人"不是一句情绪口号,而是最具威慑力的制度:你退出,我也完蛋。
这种制度性的"无法退出","敢持续投入和沉淀"才是Web3应追求的终极信任结构。
技术,能造出账本;制度,能造出秩序;但只有博弈,才能造出信任。
而最好的信任,不是靠"信"的,而是靠你无法不信。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爱"博"(弈)才会赢
后记
为了让文章更具有可读性,本文只是注重在"重复博弈"的论述中。在没有了解背景和高违约成本的前提下,让参与者(主要指的是商人)强行进入重复博弈的环境中也是一种局部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