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Alpha 第三届积分狂欢节 & ES Launchpool# 联合推广任务上线!
本次活动总奖池:1,250 枚 ES
任务目标:推广 Eclipse($ES)Launchpool 和 Alpha 第11期 $ES 专场
📄 详情参考:
Launchpool 公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34
Alpha 第11期公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37
🧩【任务内容】
请围绕 Launchpool 和 Alpha 第11期 活动进行内容创作,并晒出参与截图。
📸【参与方式】
1️⃣ 带上Tag #Gate Alpha 第三届积分狂欢节 & ES Launchpool# 发帖
2️⃣ 晒出以下任一截图:
Launchpool 质押截图(BTC / ETH / ES)
Alpha 交易页面截图(交易 ES)
3️⃣ 发布图文内容,可参考以下方向(≥60字):
简介 ES/Eclipse 项目亮点、代币机制等基本信息
分享你对 ES 项目的观点、前景判断、挖矿体验等
分析 Launchpool 挖矿 或 Alpha 积分玩法的策略和收益对比
🎁【奖励说明】
评选内容质量最优的 10 位 Launchpool/Gate
区块链技术路线分叉:可信性与可用性的博弈
区块链发展的双重路径:可信与可用的平衡
区块链技术的演进在中心化与去中心化之间形成了分支。这一过程中,两个关键概念浮现出来:可信性和可用性。可用性指的是能够快速上手、易于理解但可能不够全面的信息。我们日常接触的互联网产品、电子设备等,大多是在解决可用性问题。而可信性则致力于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比特币等项目正是在探索如何建立对事物和数据的普遍信任。
在这种背景下,不同需求导致了技术路线的分叉。以比特币的诞生为起点,以太坊延续了其基本理念和精神,没有向中心化妥协,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分歧。
目前,包括普通民众和公共系统中的许多人,对区块链的理解仍停留在这个阶段。一些联盟链项目在可用性方面做出了一定让步,主要是因为以太坊在实际应用中确实存在一些使用障碍。当我们将简单的转账功能扩展到复杂的智能合约时,区块链上的逻辑变得更加复杂。而联盟链在计算、存储和通信效果方面显然有其优势,因此这种技术分叉的出现是有其市场需求的。
在整个区块链行业中,最关键也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是验证。中本聪采用对账验证,Layer2 解决方案使用零知识证明,而某些项目虽然自称去中心化,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实现验证机制。验证主要有三种方式:担保、可累加博弈(逼近)和内置有效市场假设。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币也没有完全解决验证激励的问题,这个问题成为了后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源头。
技术路线的分叉其实是一种良性发展,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选择。开放式金融正在打破国家间的界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某些稳定币,但这种模式inevitably存在中心化风险(需要有人担保)。向传统金融靠拢的方案通常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而偏离传统的路线则往往显得晦涩难懂。
深入研究比特币时,真正吸引并说服人的是去中心化资产的理念。稍有货币理论知识的人都明白,比特币作为传统意义上的货币是有局限性的。现代货币理论已经脱离了金本位的思想,货币需要反映经济的动态信息,否则难以保持稳定。比特币所获取的信息范围相对狭窄,特别是其总量发行完全由算法控制。如果始终坚持中本聪的架构,就会发现一个更深层的本质:它不仅仅是在创造一个简单的产品,而是在构建一个非合作博弈系统。
回顾社会发展历程,早期管理模式多采用合作博弈的方式,如宗教和政治制度,都非常关注分配问题。这种分配机制需要能够评估每个人的贡献,同时有强有力的契约来约束行为,以确保不违背整体分配原则。然而,谁来分配、如何验证分配与贡献的一致性,这两个问题在传统社会管理体系中一直未能得到完美解决。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政治机制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合作博弈的困境,难以达到最优状态。
相比之下,市场机制下的非合作博弈不需要参与者之间建立直接关系或相互信任,明码标价的交换机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从经济学角度解读《国富论》,它实际上是在阐述非合作博弈的规则以及这种机制带来的变革。
比特币构建了一个全球性的新型非合作博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矿工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算力)来决定是否参与挖矿以及投入多少算力,这些决策会影响到每一个参与者。通过随机算法来奖励矿工,当这种机制得到广泛应用,所有人都能自由进出时,系统就会在某个点上达到稳定,形成一般均衡。区块链技术从一开始就将所有信息向全世界公开,这种透明性有助于实现一般均衡。
相比之下,传统意义上的信用更像是局部均衡,类似于两个个体之间对彼此资质的评估。在区块链生态中,你可以发行一种代币,让市场对其定价,从而将其转化为一种资产。在链上,借贷通常采用抵押的方式进行。
一些主要的区块链项目都在尝试构建非合作博弈系统,并通过这个系统沉淀出去中心化的资产。这种去中心化资产并非简单可复制,其风险收益结构与传统大类资产有本质区别。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这种去中心化资产在消除不确定性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
虽然某些加密货币的价格波动较大,但其底层的算力数据、交易数据全部公开,这一点比传统的信用资产或上市公司股票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要小得多。我们不应用传统的视角来评判它。即便引入二级市场,某些机构增持导致价格暴涨,矿工在挖矿分配方面的博弈仍相对稳定和可预测,任何数据变化都能实时获取。
相比之下,传统权益类资产中,公司内部事件往往不会在市场上公开。至于某些加密货币是否应被视为证券、是否涉及分红等问题,主要涉及法律主体认定。限制某些证券参与者购买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防止利用内幕信息获取不当优势。如果真正实现了分布式,就很难将其简单地归类为证券。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加密货币在交易所与法币互换的过程,其影响已经超过了币本身的博弈范畴。最初的设计并非如此,而是想要在链上形成闭环,为链上资产提供类似传统金融的服务。但在实践中发现了诸多问题,核心在于如何解决可复制性。仅仅编写一份智能合约,要完全去中心化地提供金融服务,如何实现?有什么优势?这涉及到价值的付出、实现、捕获和沉淀。最终发现,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难以沉淀价值。
区块链不是简单的线性服务系统,它缺乏自动通信等功能。链上服务最终收敛到去中心化金融(DeFi)服务,关于如何捕获价值和进行竞争,这两个问题应该在项目初期就深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