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大模型时代:算力短缺挑战与企业应对策略
算力资源紧缺下的大模型之战
大模型热潮的兴起使算力成为新的商业模式。然而,行业面临高端GPU短缺和成本高昂的挑战。虽然这股热潮终将退去,算力服务商需未雨绸缪,及时转型。
算力缺口有多大?
高端GPU供不应求已成行业公认的难题。顶峰时期,一张英伟达A100的价格被炒至20-30万元,单台A100服务器月租也达到5-7万元。即便如此,有时仍难以获得芯片。一些算力供应商甚至遇到供应商爽约的情况。
云计算行业高管周立军表示,尽管客户对高端GPU资源需求旺盛,但目前供给仍无法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市场总GPU数量约为10万张,各家争相囤积"货"以判断市场份额。有消息称,某公司年底保有量可能达4万张,占20%市场份额。
训练大模型成本高昂。以盘古气象大模型为例,仅训练成本就超过200万元。对于参数更大的通用大模型,成本可能是这个数字的10-100倍。腾讯集团副总裁邱跃鹏透露,没有数十亿资金投入,很难持续开发大模型。
企业如何应对?
面对算力短缺,企业采取多种策略:
中小企业难以自建数据中心,多选择专业算力服务商。千卡级GPU集群才有规模效应,选择服务商可降低边际成本。
算力服务新模式
算力服务成为新兴产业,包括通用算力、智能算力和超算算力。它不仅提供算力,还整合存储、网络等资源,以API形式交付服务。
算力产业链分为三层:
大模型企业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使用算力:API调用、自建小模型、与云厂商合作。
商业模式演进
目前主流计费模式包括按量计费和包年包月。用户可选择GPU实例或MaaS平台服务。
行业正推进"算网一体化",实现跨架构、跨地域、跨服务商的资源调度。云服务商也将算力服务作为独特产品。
2022年中国算力总规模达180EFLOPS,产业规模达1.8万亿元。大模型加速了算力产业发展。
有观点认为,当前算力服务类似新型"卖电"模式,但可能需要提供更多系统优化和运维服务。
随着需求常态化,算力服务形成独特产业链和商业模式。当前主要竞争点在于供应链获取GPU能力。然而,长期研究者往往选择等待,主要是创业公司在抢夺资源。
未来算力服务趋势明确,服务商需未雨绸缪,为市场变化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