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財庫公司能否挺過下一個熊市?MetaPlanet高管詳解資本結構生存法則

在最新一期《What Bitcoin Did》播客中,MetaPlanet比特幣戰略負責人Dylan LeClair指出,“比特幣財庫”類公司未來的生存能力將取決於資產負債結構、資本規模與應對波動的韌性,而非單純的信仰。以Strategy公司爲例,通過可變利率的永續優先股“Stretch”實現融資創新,LeClair認爲這是加密金融向傳統固定收益市場的重要躍進,也是應對熊市洗牌的關鍵武器。

比特幣財庫模式進入“漸進-爆發”臨界點 LeClair表示,比特幣作爲公司資產的角色,已從早期的營銷噱頭,逐步走進企業董事會的戰略討論層。他強調,當前行業已進入“漸進然後突然”的臨界點,未來對比特幣的企業配置不會消失,但卻是“與重力抗衡的持續搏鬥”。尤其對於那些股價溢價遠高於淨資產價值(NAV)的企業來說,任何市場回調都可能產生巨大壓力。

市場結構決定誰能生存:不是信仰,而是結構設計 LeClair指出,比特幣作爲統一擔保品的本質與股票市場的異質性,導致“贏家通喫”的格局。即使多個公司擁有相似的股價溢價,財務規模也將改變一切。他舉例稱,Strategy的1.8倍溢價對應近500億美元的實際價值,而許多新晉玩家的溢價總額則微不足道。他警告說,在熊市中,缺乏穩健負債結構的企業將首先遭殃。

高槓杆與短期債務將成風險爆點 面對可能的市場回調,LeClair建議關注公司負債的具體形式。他特別指出,使用有到期日、擔保比特幣的債務,將在熊市中形成“NAV壓力”。相比之下,MetaPlanet更偏好永續優先股(preferred equity)——這類工具雖需支付股息,但無還本壓力,不強迫拋售比特幣資產。他直言:“我們不會賣,這是永續資本結構的關鍵。”

MetaPlanet戰略核心:保持靈活性與資本幹粉 LeClair稱,MetaPlanet目前的比特幣抵押率約爲16.5倍,即每1美元債務對應16美元的比特幣資產。他強調這不是資本使用不足,而是有意保持靈活性,以備應對市場劇烈波動。“你是否能扛得住70%的熊市下跌?這不僅是財務問題,更是心理韌性的考驗。”

可轉債短期有效,優先股是長遠出路 LeClair對Strategy的融資結構表達高度評價,尤其是其最新發行的可變利率永續優先股“Stretch(STRC)”。這種工具通過調整股息率和發行機制,旨在保持股價接近100美元,並避免傳統債券的到期風險。他認爲,這是“加密金融工程的一項天才設計”,不僅爲公司提供無壓力的長期資金,還爲投資者創造類似現金等價物的穩定收益選項。

優先股的攻防兩用:鞏固NAV、打擊空頭 LeClair強調,優先股不僅是風險管理工具,也可在市況波動時進行反向操作:當NAV下壓時,公司可用籌資所得回購普通股或增持比特幣,打擊空頭的價差套利策略。他稱這類結構已成爲“MNAV防御機制”,避免依賴可轉債所引發的Gamma中性交易,從而保留公司股價的漲彈性。

Strategy已達“逃逸速度”,其他公司難以追趕 目前Strategy已報告持有約629,000枚BTC,遠超任何競爭對手。LeClair稱,除非如Mark Zuckerberg這樣的大型科技巨頭大幅轉向,否則幾乎無人能追上Saylor。他對其他公司將私有比特幣資產轉入上市公司表示歡迎,但認爲行業“真正的分水嶺”還未到來,真正的篩選將在下一輪熊市發生。

熊市是檢驗信仰與結構的試金石 LeClair直言,當前許多“比特幣財庫公司”只是熊市來臨前的熱潮產物。他預測,在下一次市場深度回調時,資金窗口將關閉、槓杆償還到期,那些缺乏長期資金與心理承受力的企業將被淘汰。他說:“真正的考驗尚未到來…市場終將分出‘大人’與‘孩子’。”

未來的護城河:打入固定收益市場,吸納傳統資本 LeClair認爲,比特幣要想真正“吞噬全球金融系統”,必須滲透進傳統資本池,尤其是固定收益市場。他指出,Strategy所設計的優先股已成爲“美元等價資產”,有望替代算法穩定幣,成爲加密與主流金融之間的橋梁。

結語: 比特幣財庫化的浪潮仍處於早期階段,真正能夠穿越熊市週期的企業,必須建立在穩健資本結構、不受制於到期債務、擁有不賣幣信仰的管理層之上。優先股等金融工程將成爲這一新型商業模式的關鍵武器。對於加密市場用戶而言,理解這些財庫公司的結構與策略,將是識別下一個Saylor式傳奇的前提。

BTC-0.29%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