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cks探索比特幣二層網路發展 從側鏈邁向新生態

比特幣生態的新探索:Stacks的演進之路

在當前加密貨幣市場的熊市週期中,比特幣生態系統迎來了一波新的發展浪潮。盡管部分堅定的比特幣價值儲存支持者對於比特幣擁有額外生態系統持保留態度,但圍繞比特幣生態的探索從未停止。這種探索的動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尋求解鎖比特幣資產價值的收益機會;二是解決比特幣未來挖礦獎勵減少後的網路安全可持續性問題。如果沒有比特幣生態系統的發展,未來這些挑戰將更加難以克服。

在比特幣二層網路的探索中,Stacks項目脫穎而出,成爲最早進入這一領域的先行者之一。它致力於通過其二層解決方案,爲去中心化金融等應用生態提供在比特幣網路上運行的可能性。從技術角度來看,Stacks的發展可以大致分爲側鏈時代和二層網路時代兩個階段。

側鏈時代

比特幣側鏈概念最初由某區塊鏈技術公司提出,隨後發展出了一些實際應用。2018年,Stacks推出了其主網,並在次年引入了智能合約開發工具。與此同時,Stacks還採取了一項在當時較爲罕見的舉措——向監管機構申請合規代幣發行,這爲項目贏得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時間。

Stacks的初始技術機制與比特幣側鏈有相似之處,但又具有其獨特性。它通過錨定交易機制與比特幣網路進行整合,將Stacks鏈上的區塊頭信息等數據廣播到比特幣網路。這種方式使得Stacks雖然被稱爲側鏈,但實際上與傳統側鏈概念有所不同。

Stacks採用了一種稱爲PoX(轉移證明)的機制,這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權益證明系統。PoX機制中有兩類主要參與者:礦工和籤名驗證者。礦工需要在比特幣鏈上進行交易才能獲得在Stacks鏈上寫入新區塊的資格。每個比特幣區塊都會對應一個Stacks礦工,該礦工有權在該時段內生產所有Stacks區塊。當Stacks礦工將交易添加到區塊後,需要經過籤名者的驗證,超過70%的籤名者達成一致後,新區塊才能被添加到Stacks鏈上。

Stacks還引入了"鏈錨定"機制,將Stacks鏈上的信息與比特幣主鏈綁定。每個Stacks區塊不僅包含指向前一個Stacks區塊的哈希值,還包含指向前一個比特幣區塊的哈希值。通過這種方式,Stacks鏈試圖確保其網路中發生的所有狀態變化都可以在比特幣主鏈上得到驗證。

在這個過程中,Stacks礦工爲了獲得區塊生產權(進而獲得收益),需要消耗比特幣。礦工會根據收益性價比,決定投入的比特幣數量。一旦某個礦工獲得leader地位,就有權在Stacks鏈上創建新區塊並添加交易。完成工作後,礦工可以獲得STX代幣作爲獎勵,這些獎勵來自新增的STX代幣和用戶支付的交易費用。

除了礦工之外,STX代幣持有者也可以參與PoX共識機制,主要負責驗證Stacks區塊的有效性並決定是否將其添加到鏈上。通過質押STX參與這個過程,持有者可以獲得部分礦工競價時支付的比特幣以及STX作爲獎勵。獎勵的多少取決於質押的STX數量和時長,每個質押週期大約持續兩周。

STX代幣的總供應量爲18.18億枚,目前流通量接近15億。未來的代幣釋放主要通過挖礦獎勵實現,前四年每個區塊獎勵1000STX,之後每四年減半,直到每個區塊獎勵降至125STX後保持不變。

二層網路時代

Stacks 2.0標志着項目正式進入比特幣二層網路時代,其中最重要的兩個方面是Nakamoto升級和sBTC的推出。Nakamoto升級從技術基礎上將Stacks帶入二層網路時代,致力於解決安全性和性能等問題;而sBTC的推出則爲其二層生態系統的實際應用做好了準備。

Nakamoto升級對Stacks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裏程碑,它推動Stacks向真正的二層網路方向發展。二層網路最關鍵的特點是能夠共享主鏈的安全性,Nakamoto升級正是朝這個方向努力。升級後,Stacks試圖將自己構建成比特幣網路的一個層級,更緊密地融入比特幣網路,成爲比特幣生態系統中更加深度整合的一部分。

STX-0.61%
BTC-0.69%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4
  • 分享
留言
0/400
GateUser-44a00d6cvip
· 13小時前
Stacks玩明白了!
回復0
DAO会议翘课生vip
· 13小時前
探索就是刀口舔血 不亏就对了
回復0
RektHuntervip
· 13小時前
这也能叫创新?就是换层皮
回復0
井底望天蛙vip
· 13小時前
就说堆几句概念糊弄傻子?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