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Alpha 第三届积分狂欢节 & ES Launchpool# 聯合推廣任務上線!
本次活動總獎池:1,250 枚 ES
任務目標:推廣 Eclipse($ES)Launchpool 和 Alpha 第11期 $ES 專場
📄 詳情參考:
Launchpool 公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34
Alpha 第11期公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37
🧩【任務內容】
請圍繞 Launchpool 和 Alpha 第11期 活動進行內容創作,並曬出參與截圖。
📸【參與方式】
1️⃣ 帶上Tag #Gate Alpha 第三届积分狂欢节 & ES Launchpool# 發帖
2️⃣ 曬出以下任一截圖:
Launchpool 質押截圖(BTC / ETH / ES)
Alpha 交易頁面截圖(交易 ES)
3️⃣ 發布圖文內容,可參考以下方向(≥60字):
簡介 ES/Eclipse 項目亮點、代幣機制等基本信息
分享你對 ES 項目的觀點、前景判斷、挖礦體驗等
分析 Launchpool 挖礦 或 Alpha 積分玩法的策略和收益對比
🎁【獎勵說明】
評選內容質量最優的 10 位 Launchpool/Gate
區塊鏈技術路線分叉:可信性與可用性的博弈
區塊鏈發展的雙重路徑:可信與可用的平衡
區塊鏈技術的演進在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之間形成了分支。這一過程中,兩個關鍵概念浮現出來:可信性和可用性。可用性指的是能夠快速上手、易於理解但可能不夠全面的信息。我們日常接觸的互聯網產品、電子設備等,大多是在解決可用性問題。而可信性則致力於拓展人類知識的邊界,比特幣等項目正是在探索如何建立對事物和數據的普遍信任。
在這種背景下,不同需求導致了技術路線的分叉。以比特幣的誕生爲起點,以太坊延續了其基本理念和精神,沒有向中心化妥協,但在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分歧。
目前,包括普通民衆和公共系統中的許多人,對區塊鏈的理解仍停留在這個階段。一些聯盟鏈項目在可用性方面做出了一定讓步,主要是因爲以太坊在實際應用中確實存在一些使用障礙。當我們將簡單的轉帳功能擴展到復雜的智能合約時,區塊鏈上的邏輯變得更加復雜。而聯盟鏈在計算、存儲和通信效果方面顯然有其優勢,因此這種技術分叉的出現是有其市場需求的。
在整個區塊鏈行業中,最關鍵也最具挑戰性的問題是驗證。中本聰採用對帳驗證,Layer2 解決方案使用零知識證明,而某些項目雖然自稱去中心化,但實際上並未真正實現驗證機制。驗證主要有三種方式:擔保、可累加博弈(逼近)和內置有效市場假設。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幣也沒有完全解決驗證激勵的問題,這個問題成爲了後續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源頭。
技術路線的分叉其實是一種良性發展,代表了兩種不同的選擇。開放式金融正在打破國家間的界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某些穩定幣,但這種模式inevitably存在中心化風險(需要有人擔保)。向傳統金融靠攏的方案通常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而偏離傳統的路線則往往顯得晦澀難懂。
深入研究比特幣時,真正吸引並說服人的是去中心化資產的理念。稍有貨幣理論知識的人都明白,比特幣作爲傳統意義上的貨幣是有局限性的。現代貨幣理論已經脫離了金本位的思想,貨幣需要反映經濟的動態信息,否則難以保持穩定。比特幣所獲取的信息範圍相對狹窄,特別是其總量發行完全由算法控制。如果始終堅持中本聰的架構,就會發現一個更深層的本質:它不僅僅是在創造一個簡單的產品,而是在構建一個非合作博弈系統。
回顧社會發展歷程,早期管理模式多採用合作博弈的方式,如宗教和政治制度,都非常關注分配問題。這種分配機制需要能夠評估每個人的貢獻,同時有強有力的契約來約束行爲,以確保不違背整體分配原則。然而,誰來分配、如何驗證分配與貢獻的一致性,這兩個問題在傳統社會管理體系中一直未能得到完美解決。以農耕文明爲代表的政治機制不可避免地會陷入合作博弈的困境,難以達到最優狀態。
相比之下,市場機制下的非合作博弈不需要參與者之間建立直接關係或相互信任,明碼標價的交換機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從經濟學角度解讀《國富論》,它實際上是在闡述非合作博弈的規則以及這種機制帶來的變革。
比特幣構建了一個全球性的新型非合作博弈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礦工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算力)來決定是否參與挖礦以及投入多少算力,這些決策會影響到每一個參與者。通過隨機算法來獎勵礦工,當這種機制得到廣泛應用,所有人都能自由進出時,系統就會在某個點上達到穩定,形成一般均衡。區塊鏈技術從一開始就將所有信息向全世界公開,這種透明性有助於實現一般均衡。
相比之下,傳統意義上的信用更像是局部均衡,類似於兩個個體之間對彼此資質的評估。在區塊鏈生態中,你可以發行一種代幣,讓市場對其定價,從而將其轉化爲一種資產。在鏈上,借貸通常採用抵押的方式進行。
一些主要的區塊鏈項目都在嘗試構建非合作博弈系統,並通過這個系統沉澱出去中心化的資產。這種去中心化資產並非簡單可復制,其風險收益結構與傳統大類資產有本質區別。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這種去中心化資產在消除不確定性方面表現得更爲出色。
雖然某些加密貨幣的價格波動較大,但其底層的算力數據、交易數據全部公開,這一點比傳統的信用資產或上市公司股票所面臨的不確定性要小得多。我們不應用傳統的視角來評判它。即便引入二級市場,某些機構增持導致價格暴漲,礦工在挖礦分配方面的博弈仍相對穩定和可預測,任何數據變化都能實時獲取。
相比之下,傳統權益類資產中,公司內部事件往往不會在市場上公開。至於某些加密貨幣是否應被視爲證券、是否涉及分紅等問題,主要涉及法律主體認定。限制某些證券參與者購買的主要原因是爲了防止利用內幕信息獲取不當優勢。如果真正實現了分布式,就很難將其簡單地歸類爲證券。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加密貨幣在交易所與法幣互換的過程,其影響已經超過了幣本身的博弈範疇。最初的設計並非如此,而是想要在鏈上形成閉環,爲鏈上資產提供類似傳統金融的服務。但在實踐中發現了諸多問題,核心在於如何解決可復制性。僅僅編寫一份智能合約,要完全去中心化地提供金融服務,如何實現?有什麼優勢?這涉及到價值的付出、實現、捕獲和沉澱。最終發現,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難以沉澱價值。
區塊鏈不是簡單的線性服務系統,它缺乏自動通信等功能。鏈上服務最終收斂到去中心化金融(DeFi)服務,關於如何捕獲價值和進行競爭,這兩個問題應該在項目初期就深入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