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鏈上遷移浪潮下的加密市場變革交易所生態中,風險投資機構和做市商一直是最主要的前端屏障。近期,空投和Meme代幣的興起開啓了鏈上價值體系的重新評估過程。與此同時,項目方也在設計更爲復雜的代幣經濟學模型,試圖掩蓋增長乏力的現狀。散戶投資者最近遇到了不少挫折。某紅石項目上線過程一波三折,最終散戶未能成功阻擊其上線某大型交易平台。隨後,某GPS項目又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某交易平台對做市商採取強硬措施,展現了其在行業中的絕對實力。在風投支持的代幣逐漸衰落的趨勢下,一些所謂的價值幣淪爲項目方、風投和做市商出貨的工具。這些項目往往在市場震蕩期緊急完成三個步驟:建立基金會、推出空投方案和上線交易平台進行拋售。可以預見,一些BTC金融生態項目也將重復類似的過程。回顧某IP項目上線後的異常走勢,我們發現其與項目實際表現關聯度不高,反而與特定地區投資者的瘋狂購買力呈正相關。這背後不排除有做市商、項目方和交易平台的共同推動。相比之下,某無限流動性項目採取了獨特路線:不引入外部投資、不依賴大型交易所,努力在項目方和早期用戶之間尋求平衡。該項目將所有協議收入用於增強自身代幣價值,以滿足後期買入者的保值需求。從某IP項目和無限流動性項目的表現來看,項目方的團結和賦能意願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交易所和風投的集中籌碼和拋售行爲。隨着某大型交易平台將做市商推到臺前,其自身的行業壁壘正在迅速崩塌。這種一進一退的局面,標志着加密市場生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交易所憑藉絕對的流量優勢和流動性,成爲代幣的最終歸宿。表面上看,這是交易所和用戶雙贏的局面:交易所通過上線更多幣種吸引用戶,用戶則有機會接觸新資產並博取潛在收益。然而,自2021年以來,在大型加密投資機構的參與下,整個行業的初始估值被嚴重高估。以跨鏈橋行業爲例,多個項目的估值遠超其當前的全面稀釋估值(FDV)。這種高估值背後,實際上是以犧牲散戶利益爲代價的。從2024年年中開始的風投支持代幣風波,到2025年初某交易平台高管涉及爭議幣種事件,交易所和風投的關係表面上已經難以維系。在Meme代幣狂歡的背景下,風投的背書和上市幫助效果顯得蒼白無力,其唯一剩餘的作用似乎只剩下提供資金。在追求高回報率的驅動下,面向代幣的投資實際上已經取代了面向產品的投資。這標志着一個時代的正式結束。加密風投陷入困境,難以投資新興的人工智能項目,也無法進入某些獨立自主的加密項目。在風投影響力衰退後,交易所面對散戶時只能依靠做市商作爲緩衝。用戶在鏈上交易小衆代幣,而做市商則負責處理少數上市代幣的做市工作。對做市商和交易所而言,當前的Meme代幣與之前的風投支持代幣同樣面臨高估值問題。在價值幣失去價值的情況下,空氣幣顯然更難以合理定價。快速買入快速拋售成爲大多數做市商的共同選擇。這種模式被行業反復套用,導致某些項目在短時間內就能在大型交易平台上市。這不應被視爲做市商的過錯,而是整個行業面臨的危機。作爲流動性的最後一環,大型交易平台已經難以發掘真正具有長期價值的代幣。雖然某大型交易平台這次對特定項目採取了強硬措施,並對做市商進行了懲處,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行業的既有模式。仍然會有被高估的代幣等待上市。以太坊的二層網路越來越多,所有的去中心化應用最終可能都會演變成獨立的區塊鏈。與此同時,代幣經濟學和空投方案變得越來越復雜,從將比特幣作爲燃料費到復雜的鎖倉機制,這些概念已經超出了普通用戶的理解範圍。自從某去中心化交易所通過對競爭對手用戶發放代幣空投來佔領市場以來,空投成爲刺激早期用戶的有效手段。但在專業數據分析平台的反女巫攻擊審查下,空投已經成爲專業套利者和項目方之間的博弈遊戲,普通用戶反而被排斥在外。套利者想要代幣,項目方需要交易量,風投提供初始資金,交易所需要新幣種,最終散戶承擔所有風險,只留下不斷下跌的市場和散戶的無力抱怨。轉向Meme代幣只是開始,更嚴重的是整個行業的散戶正在重新評估自身的利益得失。如果不在傳統交易所交易,而選擇在新興平台開展合約交易,收益會有何不同?目前,鏈上合約的日交易量已經達到某大型交易平台的15%左右,其中某無限流動性平台佔到10%。這並非終點,而是鏈上進程的真正開端。去中心化交易所佔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量比例也在15%左右,其中某領先DEX佔某大型CEX的比例在6%左右,凸顯了某高性能公鏈DeFi生態的後來居上。從用戶數量來看,某大型交易平台擁有2.5億用戶,而某無限流動性平台只有40萬,某領先DEX活躍用戶數60萬,某高性能公鏈日活用戶3百萬。整體估算鏈上用戶羣體在100萬的規模,仍處於極早期採用階段。然而,不僅二層網路越來越多,去中心化應用的代幣經濟學也日益復雜。這反映了項目方在平衡自身利益和散戶利益時的困難。不引入風投和交易所的支持,項目難以啓動;但接受他們的利益劃分,又必然犧牲散戶的利益。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當某種生物變得巨大無比、結構復雜時,往往意味着即將走向滅絕。現如今,最終佔領天空的是體型相對較小的鳥類,而非龐大的翼龍。交易所對做市商的清理本質上是在存量競爭格局下的利益重新分配。散戶仍然面臨來自風投和項目方的壓力,情況並不會有根本性改善。向鏈上遷移仍在進行中,即使是像某無限流動性平台這樣的項目,也尚未爲億級用戶的衝擊做好充分準備。在每個市場週期中,價值和價格的波動,利益和分配的博弈,將繼續上演,構成加密市場散戶的沉浮歷程。
鏈上遷移加速 交易所生態格局重構
鏈上遷移浪潮下的加密市場變革
交易所生態中,風險投資機構和做市商一直是最主要的前端屏障。近期,空投和Meme代幣的興起開啓了鏈上價值體系的重新評估過程。與此同時,項目方也在設計更爲復雜的代幣經濟學模型,試圖掩蓋增長乏力的現狀。
散戶投資者最近遇到了不少挫折。某紅石項目上線過程一波三折,最終散戶未能成功阻擊其上線某大型交易平台。隨後,某GPS項目又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某交易平台對做市商採取強硬措施,展現了其在行業中的絕對實力。
在風投支持的代幣逐漸衰落的趨勢下,一些所謂的價值幣淪爲項目方、風投和做市商出貨的工具。這些項目往往在市場震蕩期緊急完成三個步驟:建立基金會、推出空投方案和上線交易平台進行拋售。
可以預見,一些BTC金融生態項目也將重復類似的過程。回顧某IP項目上線後的異常走勢,我們發現其與項目實際表現關聯度不高,反而與特定地區投資者的瘋狂購買力呈正相關。這背後不排除有做市商、項目方和交易平台的共同推動。
相比之下,某無限流動性項目採取了獨特路線:不引入外部投資、不依賴大型交易所,努力在項目方和早期用戶之間尋求平衡。該項目將所有協議收入用於增強自身代幣價值,以滿足後期買入者的保值需求。
從某IP項目和無限流動性項目的表現來看,項目方的團結和賦能意願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交易所和風投的集中籌碼和拋售行爲。
隨着某大型交易平台將做市商推到臺前,其自身的行業壁壘正在迅速崩塌。這種一進一退的局面,標志着加密市場生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交易所憑藉絕對的流量優勢和流動性,成爲代幣的最終歸宿。表面上看,這是交易所和用戶雙贏的局面:交易所通過上線更多幣種吸引用戶,用戶則有機會接觸新資產並博取潛在收益。
然而,自2021年以來,在大型加密投資機構的參與下,整個行業的初始估值被嚴重高估。以跨鏈橋行業爲例,多個項目的估值遠超其當前的全面稀釋估值(FDV)。這種高估值背後,實際上是以犧牲散戶利益爲代價的。
從2024年年中開始的風投支持代幣風波,到2025年初某交易平台高管涉及爭議幣種事件,交易所和風投的關係表面上已經難以維系。在Meme代幣狂歡的背景下,風投的背書和上市幫助效果顯得蒼白無力,其唯一剩餘的作用似乎只剩下提供資金。在追求高回報率的驅動下,面向代幣的投資實際上已經取代了面向產品的投資。
這標志着一個時代的正式結束。加密風投陷入困境,難以投資新興的人工智能項目,也無法進入某些獨立自主的加密項目。在風投影響力衰退後,交易所面對散戶時只能依靠做市商作爲緩衝。用戶在鏈上交易小衆代幣,而做市商則負責處理少數上市代幣的做市工作。
對做市商和交易所而言,當前的Meme代幣與之前的風投支持代幣同樣面臨高估值問題。在價值幣失去價值的情況下,空氣幣顯然更難以合理定價。快速買入快速拋售成爲大多數做市商的共同選擇。
這種模式被行業反復套用,導致某些項目在短時間內就能在大型交易平台上市。這不應被視爲做市商的過錯,而是整個行業面臨的危機。作爲流動性的最後一環,大型交易平台已經難以發掘真正具有長期價值的代幣。
雖然某大型交易平台這次對特定項目採取了強硬措施,並對做市商進行了懲處,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行業的既有模式。仍然會有被高估的代幣等待上市。
以太坊的二層網路越來越多,所有的去中心化應用最終可能都會演變成獨立的區塊鏈。與此同時,代幣經濟學和空投方案變得越來越復雜,從將比特幣作爲燃料費到復雜的鎖倉機制,這些概念已經超出了普通用戶的理解範圍。
自從某去中心化交易所通過對競爭對手用戶發放代幣空投來佔領市場以來,空投成爲刺激早期用戶的有效手段。但在專業數據分析平台的反女巫攻擊審查下,空投已經成爲專業套利者和項目方之間的博弈遊戲,普通用戶反而被排斥在外。
套利者想要代幣,項目方需要交易量,風投提供初始資金,交易所需要新幣種,最終散戶承擔所有風險,只留下不斷下跌的市場和散戶的無力抱怨。
轉向Meme代幣只是開始,更嚴重的是整個行業的散戶正在重新評估自身的利益得失。如果不在傳統交易所交易,而選擇在新興平台開展合約交易,收益會有何不同?
目前,鏈上合約的日交易量已經達到某大型交易平台的15%左右,其中某無限流動性平台佔到10%。這並非終點,而是鏈上進程的真正開端。去中心化交易所佔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量比例也在15%左右,其中某領先DEX佔某大型CEX的比例在6%左右,凸顯了某高性能公鏈DeFi生態的後來居上。
從用戶數量來看,某大型交易平台擁有2.5億用戶,而某無限流動性平台只有40萬,某領先DEX活躍用戶數60萬,某高性能公鏈日活用戶3百萬。整體估算鏈上用戶羣體在100萬的規模,仍處於極早期採用階段。
然而,不僅二層網路越來越多,去中心化應用的代幣經濟學也日益復雜。這反映了項目方在平衡自身利益和散戶利益時的困難。不引入風投和交易所的支持,項目難以啓動;但接受他們的利益劃分,又必然犧牲散戶的利益。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當某種生物變得巨大無比、結構復雜時,往往意味着即將走向滅絕。現如今,最終佔領天空的是體型相對較小的鳥類,而非龐大的翼龍。
交易所對做市商的清理本質上是在存量競爭格局下的利益重新分配。散戶仍然面臨來自風投和項目方的壓力,情況並不會有根本性改善。向鏈上遷移仍在進行中,即使是像某無限流動性平台這樣的項目,也尚未爲億級用戶的衝擊做好充分準備。
在每個市場週期中,價值和價格的波動,利益和分配的博弈,將繼續上演,構成加密市場散戶的沉浮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