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加密產業始終在「無規範」下快速發展。本週,美國國會迎來關鍵的「加密立法週」,GENIUS 法案、CLARITY 法案及反 CBDC 法案共同構築美國加密產業史上最完整的監理框架,明確規範合規路徑,同時阻止政府發行數位貨幣。這三項具劃時代意義的法案一旦通過,將根本性重塑 2.8 兆美元規模的加密貨幣市場。
眾議院對三大加密法案的投票同樣峰迴路轉。首輪投票有多位共和黨人士臨時倒戈,前總統川普甚至親自召見可能導致法案流會的 12 位關鍵成員。次輪投票過程長達近十小時才通過程序性表決(即能否將法案送交大會表決),創下國會史上最長投票紀錄,為《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指導法案》(GENIUS Act)、《數位資產市場清晰法案》(CLARITY Act)、《反 CBDC 監控國家法案》(Anti-CBDC Surveillance State Act)進入實質審查鋪路。
最受矚目的 GENIUS 法案,規劃為穩定幣建立聯邦層級監理體系;CLARITY 法案明確界定何時加密資產屬於商品、何時屬於證券,並劃清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與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監管範疇;另一法案則明文反對美國發行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BDC),維護國人金融隱私。這些法案若順利通過,加密產業將正式告別試驗性灰色創新,進入有章可循的嶄新時代。
GENIUS 法案於 2025 年 6 月 17 日,在參議院以 68 比 30 跨黨派支持通過,是目前推進最遠的加密綜合法案。但由馬里蘭州共和黨自由核心小組主席安迪·哈里斯領導的共和黨人,要求加強法案中的反 CBDC 條款。2025 年 7 月 15 日,12 名共和黨眾議員無視川普明確命令,以 196 比 223 否決 GENIUS 法案程序規則。這一罕見的黨內分歧,核心原因即在缺乏明確禁止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BDC)的條文。
這 12 位反對者中,包括喬治亞州的瑪喬麗·泰勒·格林等知名議員,她直言反對是因「法案沒明確禁止 CBDC」;佛羅里達州的安娜·保利娜·盧娜則示警此版本恐成「CBDC 的後門」。這些立場反映了對 CBDC 可能加強政府監控能力的深層制度性擔憂。
若不設 CBDC 限制,美國聯準會或將打造前所未見的數位監控國家。CBDC 能讓政府即時監控所有金融交易,完全抹消現金的隱私防線。其經濟影響也極為巨大,CBDC 恐引發大規模銀行擠兌,民眾轉存聯準會帳戶,動搖 18 兆美元銀行體系穩定。
目前全球 137 國(占全球 GDP 98%)正積極研議 CBDC,其中中國數位人民幣已廣泛流通。共和黨反對派認為,欠缺禁令將讓美國陷入「數位金流監控工具」的陷阱,根本顛覆公民與政府關係。
7 月 15 日晚,川普親自介入化解僵局,邀請 11 位反對派進橢圓形辦公室協調,終促成隔日支持投票的承諾。新共識包括將《反 CBDC 監控國家法案》納入《國防授權法案》,並於 CLARITY 立法中明文加註強力反 CBDC 條款。
川普隨即在 Truth Social 表示,「簡單協商後,他們全同意支持明日規則投票。」此番個人斡旋,突顯川普對黨內的實質影響力,即便最保守派也得讓步。
7 月 16 日的投票成為眾院史上最久的程序性投票,歷時逾 10 小時。共和黨分裂下,領袖層在幕後苦心協調。深夜時分,議長麥克·強生(Mike Johnson)主導最終協商,反對聲浪終於減弱,讚成票以 215 比 211 些微過關。
表決通過後,立法進入最終大會表決,GENIUS、CLARITY、Anti-CBDC 三法案全數排入議程。GENIUS 法案預料將成為首部獲美國總統簽署的加密產業關鍵法案,因其已獲國會兩院跨黨派背書,為穩定幣制定聯邦層級規範。
新法案規定,穩定幣發行須以美元及短期國債等流動資產 1:1 完全儲備,且每月公開儲備明細,讓銀行、商家與消費者全面提振信心。另一方面,CLARITY 法案明確何時將加密代幣歸為商品、何時視為證券,進一步擴大 CFTC 對業界的監管範圍,亦舒緩 SEC 執法負擔。種種措施展現美國透過立法,為過去長期游離正規金融制度之外的加密資產市場建立新秩序。
決議同時設定三大加密法案的議事規則,為全方位加密監理鋪平道路,也讓共和黨團在立法進程中維持整體凝聚力。
過去十年,加密貨幣行業幾乎處於「法外實驗」階段。比特幣以反叛者身分崛起,以太坊帶來突破性技術,DeFi、NFT、GameFi、實體資產代幣化等新概念相繼湧現,卻在法律灰色地帶未受約束。然而自 2022 年 FTX 事件以來,加密圈「自我敘事」遭遇重創,市場與監管端紛紛呼籲明確規範。
美國國會本次立法,正是針對三大核心問題:哪些穩定幣可合法發行?哪些加密資產屬於商品、哪些歸為證券?誰負責監理這套新興金融生態?這些答案即將由聯邦法律層級正式確立。一旦明確,產業就能從過去試錯摸索,進入有法可循的穩定發展。
正如 Bitfinex 衍生品主管 Jag Kooner 所言,只要立法輪廓逐步成型,機構資金勢必重返市場。三大法案塑造不同監理路徑,將深刻重塑加密市場,讓各產業鏈分野出明顯贏家與輸家。
現今規模已超過 1,900 億美元的穩定幣產業,首當其衝迎來轉型。Circle 所發 USDC 勢成最大贏家,80% 儲備為美國國債,早已建構合規銀行關係,完全符合新法規定。公司於紐約證交所上市並與貝萊德合作,預期將率先受惠機構採用。
Tether 則面臨重大存續挑戰。其穩定幣市佔率超過六成、流通 1,550 億美元,卻長期缺乏審計與合規,若依 GENIUS 法案嚴格規範,勢必得選擇每年 200-500 萬美元高額美國合規費用,或直接退出美國市場,轉攻薩爾瓦多及海外未受監理地區。
像 DAI 這類去中心化穩定幣,則須進行大規模重組。80% DAI 須仰賴中心化穩定幣(主要為 USDC)擔保,MakerDAO 亟需解決過度依賴問題,同時或需將美債持倉從 10% 拉高至 50% 以上,以符合法規標準。協議治理架構亦有可能朝集中式方向調整,以便通過審查。
新創業者進入市場所需資本大幅提高:初始設立費用即需 100-300 萬美元,且每年合規營運成本高達 200-1,000 萬美元,明顯拉高創業門檻,連帶讓傳統金融集團看見新商機。主要銀行、Visa、萬事達卡等支付處理業及金融科技業者皆積極籌備發行穩定幣,預估到 2030 年市場上看 2 兆美元。
CLARITY 法案明確劃定 SEC 與 CFTC 的監管分工,首度為數位資產業建立透明監理框架,卻讓不同業別面臨沉重合規衝擊。
DeFi 協議風險最大。Uniswap 等去中心化交易所,未來勢必仿照中心化平台設立上架及審查程序,前端甚至可能必須申請經紀商執照。Compound 等借貸協議採基金會架構爭取例外,並展現高度去中心化以換取較低監理強度。
中小型 DeFi 新創每年面臨 50-100 萬美元合規成本壓力,反讓既有龍頭享有規模優勢。業界領袖憂心,「DeFi 開發團隊將被迫出走海外」,因為協議若不改採集中式營運,根本難符合法律要求。代幣項目也必須辦理從 SEC 轄下「投資合約資產」向 CFTC 管轄「數位商品」重新歸類。過程短期內或引發幣價波動,但從長遠來看,有正規執照、經審計、在 SEC/CFTC 註冊的平台有望吸納資金與用戶,而屬性不明、跨境遊走、靠監管套利的專案則將淘汰出局。
OpenSea 等 NFT 市場,則有望藉豁免證券交易所條例獲得監理明確,惟仍須嚴格區隔客戶資金與平台資產。此立法將「數位商品」、「投資合約資產」與「非商品收藏品」明確切分,每類商品皆對應不同監理規範。
不到 30 個 DeFi 協議月收入超過 10 萬美元,資料來源:Defillama
中心化交易平台受惠最大,雖需負擔每年 1,000-5,000 萬美元的 SEC/CFTC 雙重合規成本,卻因此取得監理明確優勢。Coinbase 與其他受監理業者,相較未受監管競爭對手將擁有更高機構市場門檻與吸引力。
反 CBDC 法案成為民營數位支付體系最重要的長期保障。該法明文禁止聯準會發行 CBDC,徹底排除政府對零售數位支付的直接競爭,全面利多民間加密生態系。
穩定幣業者獲得免於政府競爭的永久性市場保障,確保民營穩定幣續為主流數位支付工具。禁令同時激勵民營數位支付創新,保護 Visa、萬事達卡等傳統支付業者免於 CBDC 威脅。中小型社區銀行也因此受惠,在無政府競爭下維持存款及放款能力,避免聯準會成為零售銀行對手,保障信貸創造功能。
這對台灣金融機構同樣意味全新機會與挑戰。銀行必須投入 500-2,000 萬美元於穩定幣發行與合規,支付業者則需每年 200-1,000 萬美元加強反洗錢/KYC 作業。監理新規也首次讓退休基金與資產管理公司合法進軍加密市場,合規美國交易所市佔擴大,外國平台則面臨營運成本升高,競爭優勢明顯傾向合規平台。
SEC「任意執法」時代將結束,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很可能成為數位資產監理樞紐。美國自主區塊鏈專案、合規託管與合格穩定幣將大幅升值。換言之,過去無國界、零秩序的加密產業,正式進入規則明確、合規運作、門檻更高的新紀元。
業界對本輪立法多抱持樂觀態度。Offchain Labs(Arbitrum 開發團隊)執行長 Steven Goldfeder 指出,最大不確定性正是監理風險,「立法架構讓市場看到這項技術能夠持續發展,並需具備真正可受信賴的治理體系」。Bitfinex 衍生品主管 Jag Kooner 也強調,即使立法最終未過,光是「立法啟動」訊號,足以帶動市場信心。
傳統金融巨頭同樣動作頻頻。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執行長布萊恩·莫伊尼漢(Brian Moynihan)坦言正籌備發行穩定幣,雖時程未定,但預見監理明朗後,金融業將順勢推動穩定幣服務,正如當年採用 Zelle、Venmo 一般。摩根大通(JPMorgan)執行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也直言「穩定幣已成事實」,銀行必然積極參與新架構建設。可見無論本土團隊或華爾街巨頭,均視「關鍵轉折時刻」為加密貨幣融入主流金融最佳契機。
自比特幣問世以來,加密產業本就與監理砥礪同行,本次國會行動將首次帶來系統性折衷解答,終結過去兩極爭議。這不僅非句點,反是新章的序幕——加密資產從自治幻想正式邁入法制化、體制化階段,也意味這方創新試驗場已逐漸成為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的核心一環。